研晟考研,专注清华北大等985/211名校考研辅导,拥有完善的服务团队,专属定制化的考研备考规划,力争实现每位学子的考研梦、名校梦。
教育学原理
考试内容及要点
一、教育学及其发展
(一)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
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区别与联系;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;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学。
(二)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
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有代表性、有影响的教育家、教育著作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;教育学的发展趋势。
(三)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
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;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;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。
(四)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
马克思主义在学习和研究教育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。
二、教育及其本质
(一)教育的产生与发展
1.教育的起源
生物起源论;心理起源论;劳动起源论。
2.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
原始社会的教育;古代社会的教育;现代社会的教育。
3.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
教育全民化;教育现代化;教育国际化;教育终身化;教育信息化。
(二)教育的基本内涵
教育的词源与词义;教育的概念: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;教育的本质:教育的“质”的规定性是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。
(三)教育的要素与形态
1.教育的基本要素
教育者、学习者、教育内容、教育手段等要素的涵义、地位和作用。
2.教育的主要形态
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、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、社会教育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教育形态的涵义及特点。
三、教育与社会发展
(一)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
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;政治对教育的影响;人口对教育的影响;文化对教育的影响。
(二)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
教育的经济功能;教育的政治功能;教育的人口功能;教育的文化功能。
(三)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
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;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;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。
四、教育与人的发展
(一)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
1.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
2.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
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;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;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。
3.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
(二)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
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;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;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。
(三)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
把“育人为本”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;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;坚持教育创新。
五、教育目的
(一)教育目的概述
教育目的的内涵;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;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。
(二)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
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;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。
(三)我国的教育目的
1.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
2.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
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;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人才;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;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,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。
(四)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
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;素质教育的内涵;创新人才的培养。
六、人的全面发展教育
(一)德育
1.德育与德育功能
(1)德育的内涵
(2)德育的历史发展
习俗性德育及其特征;古代德育及其特征;现代德育及其特征。
(3)德育的功能
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分类;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及个体性功能。
2.德育目标与内容
(1)德育目标
德育目标的含义;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;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。
(2)德育内容
德育内容的含义;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;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;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。
3.德育规律与原则
(1)德育规律
德育规律的含义;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。
(2)德育原则
德育原则的含义;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。
4.德育模式、途径与方法
(1)德育模式
德育模式的内涵;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;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。
(2)德育途径
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;社会实践活动;校园活动;校园文化建设;心理健康教育;班主任工作。
(3)德育方法
说服教育法;榜样示范法;情感陶冶法;实际锻炼法;品德评价法。
(二)智育
1.智育的内涵和意义
2.智育的目标
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;发展智力;培养实践能力;培养创新精神。
3.智育的内容
(三)体育
1.体育的内涵和意义
2.体育的目标
获得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,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;增进身体健康;提高心理健康水平;增强社会适应能力,培养良好品行。
3.体育的内容
运动参与;运动技能;身体健康;心理健康;社会适应。
(四)美育
1.美育的内涵和意义
2.美育的目标
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,提高审美能力;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,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;激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,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。
3.美育的内容
艺术美;社会美;科学美;自然美。
(五)劳动技术教育
1.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
2.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
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;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;初步具有劳动与技术意识。
3.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
生产劳动与技术;家政与家务劳动;公益劳动。